轉載極目新聞報道“94歲國家級非遺傳人親自出馬,紡線創作織布作品致敬航天英雄”在2021年6月17日前幾天得知湖北棗陽籍航天英雄聶海勝即將搭載神舟十二號飛船第三次進入太空并要在軌“出差”三個多月以后,作為湖北棗陽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棗陽粗布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劉大友、張其華夫婦便張羅著要用自己的傳統手藝為英雄的航天員聶海勝創作一批手工作品,來表達對航天員崇高的敬意。棗陽紡織技藝歷史悠久,鹿頭鎮雕龍碑遺址出土的紡輪距今已有6200多年,棗陽粗布技藝在清朝發展到鼎盛期,劉大友家族就是在清朝末年從事紡織印染業。這次迎接航天英雄聶海勝凱旋劉大友決定用這個古老的技藝創作,有文化底蘊,有家鄉特色,會讓海勝倍感親切和溫暖的作品。劉大友在作品表現形式的選擇上,創作團隊果斷確定了棗陽粗布出彩、創新的手工織字和手工織畫。手工織字作品就直奔主題《飛天英雄 三探蒼穹》,另外一幅作品的創意是在觀看了聶海勝太空直播中說他回來了最想吃的是襄陽牛雜面以后才確定的—《牛雜面-得勁!》,盼望英雄早日回家鄉得得勁勁吃碗牛雜面。準備好了就開始干!棗陽粗布第三代傳承人-今年94歲高齡的王義林老人親自出馬,從航天員們去太空的第一天開始便不分晝夜的紡起線來,由于年紀大了一個星期只能紡一斤多棉線,三個月下來紡的線也有十幾斤了。 第一步是手工紡線,第二步是植物印染,緊...
發布時間:
2021
-
09
-
19
瀏覽次數:10009
中秋佳節將至,在吟誦無數寄托相思、抒發感悟的詠月名作之時,我們心中那股相思、團圓之情便愈加濃烈。古往今來,中秋節就是中華民間傳統盛大的節日,身為中華兒女,就注定了八月十五,舉頭望明月與天涯共此時。當人們闔家團聚、賞月、游湖之時就賦予了中秋節這樣的意義,把人間溫情與風物美景聯系起來,讓人們感受到闔家團圓的溫馨、幸福與快樂,同時帶給離鄉背井的游子以濃濃的鄉愁。中秋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闔家團圓,賞月,吃月餅,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事情,但也有很多游子,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外打拼,縱是中秋佳節,也無法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我們一直在追求衣錦,但父母真正在意的其實是還鄉。一直以來,睡得健康,睡得安心,是大家的極致追求,百布堂手工家紡,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力求助力所有人都能健康睡眠。為在外拼搏、無法歸家的游子們,寄托對長輩的無限關懷,送長輩一套百布堂家紡用品,讓他們睡得安心,讓遠在他鄉的心更加安穩;為身在父母身邊,悉心陪伴的孝子們,表達對長輩的深切關愛,送長輩一套百布堂床上用品,讓他們睡得健康,讓坐臥不離的人更加順心!皓月本是無價之寶,同胞多是有情之人,百布堂衷心祝福您和親人團圓幸福,健康美滿!不論你是遠在天涯海角,只要能沐浴到月光,念親思鄉之情便融入到那一抹通透的月光中,借著月心之橋將祈禱傳遞到遠方的家中,愿親人更好,家鄉更美,一切更幸福,同時,在皓月中游子也能讀出遠方的牽掛與問候。...
發布時間:
2021
-
09
-
17
瀏覽次數:10005
追溯紅色之旅 傳承紅色基因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紡有限公司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并于2021年6月30日在公司領導帶領下赴武昌紅巷的武漢革命博物館開展了革命傳統教育學習。第一站,公司員工參觀了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倡議創辦的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從這里畢業的學生奔赴廣闊天地,將農民運動的革命火種播撒全國。許多師生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領導機構實行常務委員制,由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的三位常委鄧演達、毛澤東、陳克文組成。農講所于1926年底開始籌備,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課。4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來自全國17個省共300余人,同年6月18日畢業。武昌農講所以訓練領導農村革命人材為培養目標,領導機構是常務委員會。毛澤東實際主持工作,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方志敏、陳蔭林、于樹德、李漢俊、何翼人、李達等在農講所任教。同年6月18日,農講所舉行畢業典禮。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開展農民運動,猶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敗后,他們積極投身于各地的工農武裝起義、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暴動、黃麻起義以及參與...
發布時間:
2021
-
06
-
30
瀏覽次數:10030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21〕8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現予公布。各地區、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國務院2021年5月24日2021年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棗陽粗布制作技藝名列其中。 “棗陽粗布制作技藝”,是棗陽民間世代傳承的一種手工紡織棉布的技藝,又稱老棉布、老土布、手織布、家機布等。棗陽紡織技藝歷史悠久,棗陽市鹿頭鎮雕龍碑遺址中出土的陶制紡輪距今約6200多年,棗陽縣志記載“棗陽粗布制作技藝”發展在清朝達到鼎盛期,劉大友家族從清朝開始就從事織布業。棗陽手工粗布使用當地生產的優質...
發布時間:
2021
-
06
-
12
瀏覽次數:356537
5月12日,第五屆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武漢開幕。鄂湘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四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承辦,今年已經是第五屆了。本次非遺聯展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聚焦“融合·發展·共享”主題,薈萃特色非遺項目,營造匠心古韻與現代審美交融的新中式生活場景;精選非遺研學旅游線路,奏響文旅融合交響曲;走進繁華夜市“帶貨”,為夜經濟增添文化亮色;聯動線上線下展銷,看非遺“云上”綻放新活力;我們的傳統文化,綿延千年,靠的是代代傳承,歷代匠人們用心與手創造了美好的藝術。這樣的美是簡單的,也是繁復的,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在新中式生活場景展區,大家可以感受到傳統生活之美。 百布堂“棗陽粗布”代表湖北非遺在新中式生活場景特展展位展示,文旅部非遺司副司長胡雁、湖北省副省長張文兵及湖北省文旅廳領導、武漢市襄陽市文旅局領導來展位指導慰問,對百布堂非遺傳承創新發展讓非遺走進生產生活的做法給予鼓勵,對百布堂公司在疫情期間為方艙醫院捐贈提供非遺產品床上用品勇于擔當的行為給于表揚。改良的織布機和新的織布技藝吸引多家媒體的采訪,現場吸引大量的的非遺愛好者的圍觀,和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文兵到百布堂棗陽粗布展點參觀指導 ...
發布時間:
2021
-
05
-
15
瀏覽次數:214669
5月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陂]幕。據統計,首屆消博會共計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5家企業、2628個消費精品品牌參展,各類采購商和專業觀眾數量超過3萬人,進場觀眾超過24萬人次,共有160多家境內外媒體、近千名記者現場參會,為全球消費精品提供了展示交易的重要平臺。各個品牌借助這一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消費精品展舞臺,拓展國際國內渠道,收獲頗豐。百布堂品牌作為商務廳湖北館“荊楚優品”專區指定參展企業,共展出產品有三大類:床上用品、服裝、民間工藝品(服裝、養生棉涼席、文創產品),共計36樣產品。百布堂品牌成立至今已有15年,是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司,公司主營:非遺文化研究、棗陽粗布制作技藝傳承與生產性保護、棗陽粗布非遺產品及衍生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公司,全國連鎖店逾百家,產品和服務深受社會認可并遠銷海外,其產品采用100%棉為原料,具有天然、環保、耐磨損的特點。面料制作工藝“棗陽粗布制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消博會上,百布堂憑借創新的養生棉涼席以及獨特的織布技藝成為了本屆消博會湖北館的一大亮點。熱鬧擁擠的湖北展館內,湖北省人民政府趙海山副省長,湖北省商務廳秦軍廳長,湖北省文旅廳趙建軍副廳長胡順喜處長,湖北省交投領導,武漢市洪山區委常委楊海松、商務局局長李青梅等領導來百布堂展位指導工作!感受百布堂品牌的“見人 見物 見生活”的非遺理念及健康環保的生...
發布時間:
2021
-
05
-
15
瀏覽次數:546549